表示形式:   返り点表示   改行記号表示   脚注記号表示  

攝受章第四

爾時勝鬘白 下。明乘體中。第二擧二章他分行。二章 卽自爲二。

第一攝受正法章。明萬善出生 。言八地以上一念心中。能生五乘諸善

二入一乘章。收㆐㆓入一義。言總取能生八地之 行。所生五乘諸善。皆入一乘

一往釋攝受 正法。能攝萬行之心爲攝受。所修之善當 理非邪故言正。爲物軌則故言法。而釋 此攝受正法種種不同。

或云。夫善皆能攝生 衆生諸行故。自凡至聖皆取以爲攝受正

或云。外凡之善皆以相心而作故。不攝受正法。但內凡以上可取。

或云。內凡 猶未得眞解故。亦未取。但初地以上正 是眞觀故。從此可取。

而今所須者。八地以 上一念之中。備修萬行之心爲攝受。所修之 行當理非邪故言正。爲物軌則故言法。初 地以上七地以還之行。實是眞無漏故亦應 正。爲物軌則故亦可法。然但一念之 中不備修萬行。亦未竝觀。故猶不受之名。且臨文自證。若盡幷取七地* 以爲攝受正法者。那得菩薩所有恒沙 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謂攝受正法。所 言自分他分以此爲辨也。

中初開爲二。

  • 第一從初訖有大功德有大利益。明願攝
  • 第二從勝鬘言我當承神力章。 行攝受

釋少異。此章正以出生義宗。但物聞上三願便謂願極於此。故一往 初訖有大利益。先明七地以下恒沙諸願 皆入八地以上一念願中。若論其至極。正 於此

第二從勝鬘當承以下。 正明出生義

第一明願攝中亦有二。第一 正明願攝。第二明如來讃成

第一正明 願攝卽有三。

  • 第一明勝鬘㆒㆑命。
  • 第二明 許說
  • 第三從勝鬘以下。正明願攝

承佛威神者。外形端肅曰威。內心難測曰 神。而今承者。直是如來己有說恣其所 。非異術相㆐㆓加木石使能言㆖㆑之。前三章 威。但從此章乃請威。則所自分他分亦可證。

調伏大願者。心恒附調伏。無德不㆒㆑期爲大願眞實無異者。言 昔願異也。又云。如所說無異。

*聽可見。

第三正明願攝

恒沙諸願皆入 一大願中者。一願謂八地以上一念心中願。 言七地以下恒沙諸願皆入八地以上一念 願中。故云皆入一大願中

所謂攝受正法者。 一願體與萬行正法。卽是八地以上一念 上用。故云攝受正法眞爲大願也。

勝鬘以下。明願攝中。第二如來讃成。就亦有五。

  • 第一讃其現德
  • 第二從汝已長夜 以下。歎其往因
  • 第三從汝之所說以下。歎 其所說與諸佛
  • 第四從我今得無上菩 以下。歎說與釋迦。然釋迦卽入諸佛但是一化之主。故更別擧。
  • 第五從如是我說 以下。歎攝受正法所有功德

不得邊際者。只 是攝受正法理深幽遠。說不盡。故云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者。釋疑。若 攝受功德不邊際者。亦應能解此理 。誰以此理爲說衆生耶。故釋曰。佛智從 無邊理而生故。佛智亦無邊際。今以無邊 際之智還照無邊際之理。爲*難。所以 稱爲一切種智

何以故以下。仍釋佛智 邊際。標疑云。何以如來智惠亦無邊際 耶。釋曰。此攝受正法之理。有大功德利益故所生佛智亦無邊際也。亦釋。何以攝受 所有功德無邊際者。此攝受正法。上能感 種智。下能化衆生。如是功德利益。說不盡。故不邊際也。

當承神力下。第二明攝行云。正明出生義。又開爲 二。

  • 第一正明行攝
  • 第二從爾時世尊所說以下竟章。亦明如來讃成
第一 正明行攝又分爲三。
  • 第一先出行攝之體亦可能生之體。
  • 第二從譬如劫初成以下。 正明出生義
  • 第三從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 法者以下。明相卽以釋物疑
第一中亦有 三。
  • 第一受命。
  • 第二許聽。
  • 第三從以下。 正出行體
皆可見。

廣大義者。謂行體也。一 云。牒前句。從*是無量以下。皆釋廣大八萬四千法門。餘疏有記󠄂。而今不記󠄂。

二明其出生義凡有四譬。分爲二。第一初 二譬明法能出生。第二後二譬明人能出生㆐㆓以知者。前二譬直言攝受正法。而不 善男女。後二譬卽合中皆言善男女

第一 法能出生中二譬自分爲二。第一雲興 譬。明其蔭覆之義。言八地以上攝受正法。能 ㆐㆓覆衆生貧人。亦第二有大水譬。明其洗 蕩之用。言八地以上攝受正法。亦能洗㆐㆓蕩衆 生垢累

第一雲譬卽開合爲二。

譬中卽 四句。初句譬如劫初成時。譬八地以上眞 身初建。第二句普*大雲。譬應身說法

二句皆爲能生接受譬。第三句雨衆色雨。 能生五乘因。第四句及種種寶。亦譬五乘果。此二句皆爲所生五乘譬。

二合譬。有三句。初句如是攝*正法。併㆐㆓上能生中劫成・雲興二譬。言八地以上眞身 初建垂應化物。則義同劫成・雲興。第二句 雨無量福報。退合上所生中及種種寶。言八 地以上攝受。能生五乘果。卽義同種種 。第三句及無量善根之雨。超合上所生中 衆色雨。言能生五乘因卽義同衆色

第二大水譬開爲三。

  • 第一開比。
  • 第二 合比。
  • 第三雙結開合
比中亦有四句。初句如劫成時。亦比八地以上眞身初建。第二句 有大水聚。亦比應身說法。此二句亦皆爲生攝受比。第三句出生三千大千界藏者。 能生菩薩大乘。第四句及四百億種種類 *能生四乘

第二合比。卽有五句。初句 如是攝受正法。亦併㆐㆓合上能生中劫成大水 二比。言八地眞身初建垂應說法。卽義同 劫成有大水聚也。第二句出生大乘無量界 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者。合上所生中出生 三千大千界藏。第三句一切世間安*快樂人乘上四百中一百州。第四句一切世 間如意自在。擧天乘上四百中二百州。第 五句及出世間安樂。擧二乘共合上四百中 三四百州。明二乘同出三界故共合也。

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者。第三雙 開合*成開比之初天人本所未* 合比之末。出世間安*是天人本所得。比取其初。合取其末。中間爲略故云。皆於中出者。雙㆐㆘結大千界藏及四百億類 州皆從劫中而出。亦天人本所得皆從 攝受而生也。

此二比有三可㆒㆑辨。

一爲本作 比。卽二比皆云劫初成時。故文意皆同。

迹作比。前比普興大雲。後比有大水聚。 故意一文異。

三爲所生比。前比合人而 因果。後比辨 人而合因果。故文意皆異。

然亦無大意。但聖人說法。互擧而明也。

又如大地以下。明出生中第二明人能出 成。就中亦有二比。自爲二。

  • 第一名重擔比八地以上大士荷㆐㆓負衆生之義
  • 第二名 寶藏比。明八地以上大士爲衆生蘊藏之 。就
第一重擔比卽開合爲二。就開比二。
  • 第一初二句爲八地以上能負人比。
  • 第二從何等爲四以下。爲所負法比。
四句。一*海比菩薩。言廣抱卽如大海抱納無窮。故以爲比。二諸山 緣覺乘。言*高出亦如衆山之高。故以 爲喩。三草木比聲聞乘。言其頭數繁多如 草木。故以爲比。四衆生共比人天乘。人天 乘但在生死中。如衆生處處受生。故以爲 況。

第二合比分爲三。第一正合。第二結合。 第三讃㆐㆓歎能負人。就第一正合中亦有二。 第一合能負人比。第二合所負法比

踰彼 大地者。地唯負形。不大士兼負形神惡修㆖㆑善。故云踰彼大地

第二合所負 *唯倒合。先合衆生比見。

聲聞下。合上草木比。從緣覺以下。合上諸山比大乘以下。合上大海比。言八地以上大 士能負五乘衆生。則義同大地負此四種 也。

第二結合。可見。

世尊以下。合中第三 ㆐㆓歎能負人*

是相救爲義。然請 而後救卽非眞友。故云不請之友。菩薩 物如慈母就嬰兒。故云爲世法母

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以下。第二寶藏比明地爲衆生蘊藏之義。卽開合爲二。開比中 亦有二。第一正比。第二結比。正比中亦有 二。第一初二句爲能蘊藏比。可見。

第二 所蘊藏法比。

四句。無價比菩薩乘上價比緣覺乘。中價比聲聞乘。下價比天乘

是名*四種寶藏者。第二結。

第二 合比亦有三。

  • 第一正合。
  • 第二讃歎。
  • 第三明 卽。

正合中亦有二。

  • 第一合能蘊藏比
  • 第二 所蘊藏比

得衆生四種最大寶者。解有

  • 第一解言。五乘之善。義屬衆生。八地大 士備之在心。故言得衆生寶
  • 第二云。八地 以上大士得㆐㆓化四種衆生之寶。故云衆生寶
  • 第三云。攝受正法由㆐㆓化四種衆 而得。故言得衆生寶
  • 第四解。四種衆生 善根。竝由八地菩薩得。故云得衆生寶

而第一第二解。但言本末異。大意似同。 第三第四解。但其處得上下各異。故語意皆 不同。

且第四解。於文卽便。但此未所蘊 。然以後結文推亦所是也。

第三解。好 卽好矣。但其取之甚遠也。

第一第二隨念爲 用。

而四種寶中。唯無價最上。那得皆是最 上者。以勝兼㆒㆑劣故。通稱最上。又云。餘三始 終會成上價。故通稱最上

何等爲四下。第二合所蘊藏法

無聞以下。合上下 。從聲聞以下。合上中價。從緣覺以下。 上上價。從大乘以下。合上無價

以下。合中第二歎。

世尊以下。合中第 三明卽。

而前重擔譬。但結而不卽。今此 寶藏譬卽而不結者。前重擔譬卽言㆒㆑負。於事可難。而負非他身。故卽義可 信。所以結而不卽也。寶藏譬況言寶。 故卽義難明。而非以身負。故於事可易。所 以卽以不結。且前重擔譬旣言踰彼大地。今 此寶藏譬。直言得衆生寶。此亦同此意也。

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以下。正明中。第三明相卽。以釋物疑。上正明出成 中。前二比明法能出成。後二比明人能出 成

物謂人非法法非人。二體各異故。今致 比亦不同。又因此廣生諸疑。諸萬行正法 於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異於波羅蜜。故 此相卽釋也就中開爲二。

  • 第一從攝受正法卽是波羅蜜。先明法法相卽
  • 二從世尊今承威神更說大義以下。明 人法相卽

然疑本但在人法。此情卽一往難 遣。所以先明法法相卽。因令稍解。後明法相卽。以遣之也。

第一法法相卽中二。

  • 第一萬行正法卽攝受之心。
  • 第二從異波羅蜜以下。明波羅蜜卽萬行正法。就
第一中卽有五句。初二句雙牒。中二句雙 無異。後一句雙明相卽

攝受正法。此 所攝萬行正法。後攝受正法。此牒能攝之 無異正法者。明能攝之心無㆒㆑所攝萬 行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明所攝萬行正法 ㆒㆑能攝之心正法卽是攝受正法者。明 萬行正法卽是攝受之心。 次應攝受正法 卽是正法。經文闕也。

言八地以上旣是法身 故。以萬行正法心。以心爲萬行正法。心 法一體更無二相。故云 萬行正法卽是心。心 卽萬行正法也。七地以*法身。且不 一念備修。故不然。

第二明波羅蜜卽萬 行法。分爲三。

  • 第一正明相卽
  • 第二從何以 以下。擧六度法正法卽波羅蜜義
  • 三從是故世尊以下。結卽義

無異波羅蜜 者。謂攝受正法無於波羅蜜也。攝受正 法卽是波羅蜜者明卽。文不足亦闕也。

二擧六度正法卽波羅蜜

疑云。何以 正法卽是波羅蜜耶。正釋曰。八地大士欲機度㆒㆑物。故一念之中修此六度。而此六 度行當理非邪故卽是正。法爲物軌則卽是法。無相修行故卽是波羅蜜。故云卽正 也。此中六度皆以此意釋也。彼者謂 彼八地以上。從是故以下。第三結卽義

世尊我今以下。明相卽中。第二明人法相 。又分爲三。

  • 第一正明人法相卽
  • 第二從 何以故以下。亦釋相卽義
  • 第三從何等爲 以下。出三分
攝受正*者。亦牒。 上句牒法。下句牒人。無異攝受正法者。謂人 於法。無異攝受正法者。謂法無。此二句雙明無異。次應卽。文不足亦 闕也。所㆐㆕以知此明人法相卽者。此則言受正法善男女故也。

第二釋相卽義

云。何以人卽法耶。釋曰。八地以上人爲㆐㆓ 受正法三種分。此捨之心卽是攝受正法 之心。卽以此心旣成此行人。然*此攝受 正法之心。安得於捨此三種分

第三 三分。因上焔之也。又分爲四。

  • 第一正明三分義
  • 第二從世尊如是以下。 ㆐㆘嘆捨三分
  • 第三從世尊又善男子下。明三分時節
  • 第四從世尊我見攝受 正法以下。引證。

第一正明。卽有二。第一直總擧三分何等爲三。 謂身命財是。 第二從捨身者以下。別出分體

捨身以下。別明捨身。從捨命下。明捨命。從捨財以下。明捨財。舊釋。捨 身謂自放爲奴。捨命爲人取死。今云。捨命 捨身皆是死也。但建意異耳。若如身餓 。本在捨身若義士見*命。意在。捨財謂身外之物。後際等者謂未來。未來 則無際。謂常捨明矣。又云。金剛心爲後際離老病死者。謂分段生死。無有變易者。謂變 易生死也。此言得者。謂令衆生也。功德 法財非世財五家共有得一切衆生殊勝 供養者。語少倒。應㆐㆓養殊勝一切衆 。或順文直釋得人天殊勝供養

世尊 以下。第二嘆三分見也。

世尊善男子以下。第三明三分時節。言夫護 法之功在法將㆒㆑滅。滅而更興。護功乃顯也。 中有二。第一正明三分時節

法欲將滅必以正道心乃可㆙㆑*

第二從入法朋者以下。明㆒㆑記󠄂時捨 三分。皆可見也。

世尊我見以下。出分義中。第四引證。證行虛也。

爾時世尊勝鬘以下。章中第二如來讃成。 中亦有二。

  • 第一讃成
  • 。第二從是故以下 結歡。
第一讃成又開爲二。
  • 第一直述。
  • 二別述。
中有三。
  • 第一擧力士譬天乘
  • 第二擧牛王譬二乘
  • 第三擧彌山王譬七地以還大乘

三中卽有 開合皆可見。

攝受正*謂八地以上萬行 中之一行。以攝取心者謂萬行之心。七地以 還亦能捨身命。但形於八地以上一念。備修 □□故云不捨。就

第二結勸亦有四。

  • 一廣
  • 二廣結
  • 三略勸。
  • 四略結。

開示衆*謂人 天乘。卽對上力士比。敎化衆*生謂二乘。卽 上牛王比。建立衆*生謂七地以還。卽對 上須彌山比

此皆廣勸。如是大*人天 。如是大福者。結二乘。如是大果者。結地以還大乘。亦對三譬結。此名廣結。從 勝鬘以下略勸。從是故以下。略結可 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