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形式:   返り点表示   改行記号表示   脚注記号表示  

一乘章第五

勝鬘今更說以下。明分行中。第二一乘章。明總收能生攝受。所 生五乘皆入一乘。就中初開爲二。第一正 皆入一乘。第二明一體三寶

一乘是一 體三寶之因。一體三寶是一乘之果。欲 果一體爲況因一。故第二擧一體三寶。明 果旣是一。則因一明也。且夫昔日*橙三寶 及五乘之別。同是方便之說。非是實說。今 則旣會五乘於一乘。同爲常住一果之 。故亦明昔日*梯橙三寶非是究竟。唯今 日常住一體爲歸依之極也。

然一是無二之 稱。乘是運出爲義。釋一義。義家種種不同。

一云。一則本無。但欲三故。故云一也。

云。 一是果一義。乘是因名。言因中善品雖種種。終必歸於一果。故以果義一因。謂 之一也。

三云。一與乘皆是因名。因中善品 復種種不同。而其流義一故。故云一。

一解好則好矣。但疑。十方淨土無三乘之別亦應一乘之道。而十方淨土皆說。若爾那得但欲三故一也。

但第二 第三釋皆可用。然今義家多就因一 釋。

仍辨*者。不自度*物爲 先。等㆐㆓流佛果。稱爲大乘。化物爲患。但求 自度。臧彼無實。名曰小乘。大乘一乘大意 復同。所㆐㆓以少異。大乘猶是三中之別名。 一乘則無三二之稱。 波若維摩大敎而不一乘。是其所以也。

爲例一乘亦應二。果義一家云。大是果名。爲果爲㆖㆑大。因一家云。亦是因名。言菩薩不 自度與物等流。卽運心廣大。故云大也。

乘體。善有二種。一報善。二習善。報善雖 重令輕之能。但匿金剛以還 於佛果。故只是緣由。不正體。故今但以 習善體。

又解與善。解是乘之本。善是乘 之末。今就末爲乘不本爲㆒㆑乘。何則道有 通不通。若以解爲乘則乘名不廣。善卽乃 至一稱南無是善。故乘名卽廣。所以 只就末爲乘體

又凡夫向三有善。亦不 乘體。何卽又乘是爲生死。期常住果凡夫向三有善。但期三界之內常住故亦不乘體

若論收會。會三善三執。又云。善卽今昔雖殊卽是一善。 理無會。但敎則立名義各異。故會之入 一。所以文則言。正法住正法滅爲大乘說。三執如前。

第一正明一乘。又分爲 三。

  • 第一從初訖出世間善法總會五乘
  • 二從世尊說六處以下。別會二乘因
  • 三從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以下。卽會 二乘果

前攝受正法章。但取能生之心攝受正法。不所生五乘之行。卽取義 盡。今此章盡取能生所生。皆入一乘故。 先有總會也。人天未別求。亦未小之名。則因總會理自可足。七地以還本 來求自爲大乘。無重會。但二乘爲信。莫別因果。所以慇懃重會也。

然上攝受正法章。唯明八地以上攝受之義 故。所言他分理自可證。而今此章盡取生攝受所生五乘皆爲一乘

卽所言他分何 以爲證。釋曰。解文雖爾所名他分亦有。何則就實爲論。定位以上已信一乘之 。況乎七地。然就敎爲談。初地以上七地 以還。斷結觀境爲二乘齊。故於一乘義明了。若論明達。唯在八地以上。所以此 章亦云他分行也。

第一總會中卽有 二。

  • 第一說。
  • 第二勝鬘受勅而說。

前攝 受正法章。每勝鬘先請求說。今此章 自先命者。前章旣是他分深行。不敢自宣 故命而說也。上來其所說莫理。無疑。所以不其請先命更說也。

今更 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者。更應諸佛 所生能生皆入一乘也。

第二勝鬘旨而說卽有二。

  • 第一先會能生
  • 第二從尊如阿耨達池以下。會所生
第一會亦有二。第一正會。諸二釋會。

卽是摩 訶衍者。明能生攝受之心。卽*大乘心 也。第二釋會。

所生旣一。則能生安得㆖㆑也。此似所生。而擧所生以釋能生。非 所生

第二會所生亦有二。

  • 第一 二比正會。
  • 第二結卽大乘
第一八河 卽有開合

阿耨達此言無熱龍。龍居。故因爲名。池在崑崙山頂。其水四面流㆐㆓ 出八河。八河之水卽是池水。更非異水。內合 於大乘。所生四乘卽是大乘。更無異乘此比明其始生義

第二合可見。

第二種子 比。

種子依地而生。種子卽是地大。內合 四乘依大乘增長故。亦卽是大乘。

又釋。依 地生種子。種子不地。依大乘五乘五乘不大乘

若爾但是兩物不相離。那 一。釋曰後還爲地也。

此譬明其終成第二合可見。 世間者謂人天。出世間者謂七 地以還大乘。 然所㆐㆘以只就七地以還㆖㆑者。七地以還大乘。昔日入於三中故仍爲 合也。

是故以下。會所生中第二結。

大乘謂七地以還大乘也。

世尊以下。 第二別會二乘因。又分爲五。

第一擧六處 總會。明昔日學㆒㆑小。有此六處故。會之入 一。六處。一敎有興衰二戒有得離。三人有 始終。合爲六也。

第二從何以故以下。別會 敎有興衰

第三從波羅提木叉以下。別 戒有得離

第四從是出家以下。別會人有 始終

第五從阿羅漢以下。擧果況因。

如世 尊說六處者。總唱六處。此六是生盡智無生 之處。次列六處

正法住正法滅。此* 敎有興衰。此是二乘得果之緣。正法*滅度後五百年中。餘風未毀。此句明興。 正法滅者。謂五百年後像法中。此句明衰。波 羅提木叉*尼。此二句明戒有得離。此是 二乘得果之因。波羅提木*此言*解脫此句明善。*比*此言滅惡。此句明離。 言戒有得善滅惡之用。出家受具足。此二句 人有始終。此是禀敎行善之人也。有**親離俗受三歸。此明始。受具 足謂白四羯磨備律儀戒。此明終。此六句 六處

爲大乘故說此六處者。正總會。 從 何以故以下。第二別會敎有興衰。先會後會滅可見。

此何以故通下爲標。從波羅 提木叉以下。第三別會戒有得離。就中卽 四。

  • 第一明波羅提木叉*比尼一體
  • 第二 正會。*比尼者卽大乘學*句是。
  • 第三從以故以下。釋會。明旣是大。從出家受 戒。安得㆒㆑大。
  • 第四結。從是故以下是。可 見。

是出家以下。第四別會人有始終 亦有三。

  • 第一明是大
  • 第二從是故以下。明 非小
  • 第三從何以故以下釋是大非小
旣是大。依出家。那得是小。而所㆐㆔以唯 木叉比尼明相卽者。正法興衰前後異時。出 家受戒始終非一。所以不相卽。木叉*比尼 卽同體一時。故卽也。

阿羅漢以下。第五 果爲況。就中亦有二。

  • 第一立兩章門
  • 二從何以故以下。釋兩章門

阿羅漢歸依 者。明善法未㆒㆑滿。阿羅漢有恐怖者。明 惡未㆒㆑除。就第二釋中亦有二。先釋惡未除 章門

於一切無行者。謂無三界外治道之行怖畏想住者。謂未變易生死故。怖畏想 胸。次擧比爲釋。如人執劍欲來害己者。 言怖畏亦如是。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者。結。 言變易未盡故非究竟樂

何以故以下。 第二釋善法未滿章門

依不求依者。明依德㆖㆑求依他。次亦擧譬爲釋可見。 如是以下合。亦可見。

世尊阿羅漢下。正明一乘中之第三。別會二乘果。就開爲六。

  • 第一從初訖去涅槃界遠。奪其所 得四智及涅槃果
  • 第二從何以故下。釋*之意
  • 第三從何以故有二種死以下。擧種生死第二意
  • 第四從何以故有煩惱 以下。擧二種煩惱第三意
  • 第五從世尊 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以下。歷㆐㆓結前四
  • 第六從世尊彼先所得地以下。結入一

今第一奪四智及涅槃果。四智者。一我生 已盡智。二梵行已立智。三所作已辨智。四不 受後有智。此四智及涅槃果。二乘自謂已得*勝鬘謂猶未㆒㆑滿。故奪也。若四智不究竟 則是道諦不足。亦是有爲果不周。若涅 究竟則是滅諦不滿。亦是無爲果未極。 旣未滿未極。便向㆐㆓趣佛道。然則應奪明矣。

有餘生法不盡者。煩惱爲受生之法。故云 生法。以煩惱盡盡智之境。今煩惱猶有 餘。所以照盡之智不究竟也。

故有生者。似 無生智。此以生不盡煩惱未盡。非 無生智。此句奪其盡智

有餘梵行成故 不純者。明三界治道而非一切治道 滿。故云不純。境卽未純。則照境之智那得 究竟。此句奪其梵行已立智

事不究竟故當 有所作者。辨是事*訖。猶有三界外治道 修故。云當有所作。境有修照境之智 那得滿也。此句奪所作已辨

不度彼故當有 所斷者。奪其不受後有智。不度*者。言未 變易生死。當有所斷者。言當無明住 地應㆖㆑斷。旣有生法。猶應受生。生旣未盡。 境之智那得窮也。

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 者。奪其涅槃果。以不斷故者。謂未無明 住地。惑旣未斷。猶有變易生死那得涅槃

何以故以下。第二釋與奪之意。昔日如 來已言究竟。今日勝鬘更奪。則與奪相錯。理 釋也。

疑云。何以故。如來昔日已言 究竟。而今勝鬘奪耶。釋曰。昔日如來與者。但 是方便。非是實說。今日勝鬘奪者。究竟唯 如來二乘。故此何以故通下爲標。

中凡有五事

  • 初言一切
  • 次言無量
  • 不思議
  • 次言*
蓋是逐便無別所

觀察智。解脫擧斷。四智釋智。蘇息釋 解脫。無爲凝然故。爲蘇息處也。

何以故 有二種生死以下。第三擧二種生死以釋 第二奪段。二段云。昔與者。旣是方便。勝 鬘今奪則究竟在。二 *故。所以擧種生死。以釋與是方便。奪由未極之意

疑云。何以昔與是方便。究竟唯在如來二乘耶。釋曰。生死有二種。一分段死。二 變易死。昔但因分段而言究竟。故云 方便爲㆒㆑與。未除變易故。究竟唯在如來二乘

中有四。

  • 第一立二種死章門
  • 二從分段死者以下。釋二種死章門
  • 第三 二種死中以下。正釋昔以方便與之
  • 第四從非盡一切以下。正釋究竟非 二乘*

三界中亦有聖人。而今從多爲 明。故云虛僞衆生。七地以下未變易。但 本受名。故八地以上名阿羅漢辟支佛 也。究竟無上菩提者。金剛心是因中最究竟。

若辨生死凡有四種

  • 一者以有漏業因。 四住地煩惱爲緣。所感之果。身色妙麁有 別。壽命長短有期。名爲分段生死
  • 二者以 無漏業因。無明住地煩惱爲緣。所感之 果。身無形色。命無期限。但以明代闇。念念 新易者。名爲變易生死
  • 三者以有漏勝善 因。三界餘習爲緣。所感之果。猶有形色壽命有限。似㆐㆓同分段念念生滅。亦同變易名爲二國中間生死
  • 四者初流來時。在三界 無漏業。但以闇惑相傳而受生死。名 初流來生死

然卽六地以還乃至三途。雖 念念生滅之義。形質有別。壽命有期。國 家有定。故皆分段生死。八地以上雖數期限。但約*明。前念爲因。後念爲 果。新新改易。故皆是爲變易生死

*薩雖形色。但非正結所感。故不分段復念念生滅。猶有形色。故不變易。踟㆐㆓ 蹰兩楹故。名爲二國中間生死

初流來時 無漏業故。不變易。未三界取 故。不正分段。唯以闇識相續念念下墜 故。別立爲一種生死

今約分段變易中間三 種生死十二諦。約初流來唯有苦集二 。所以大合有十四諦。或云。初流來時。或 道得㆒㆑故。亦有滅道二諦。所以 猶有十六諦。而今釋不然。初流來時。入方起取相。乃別苦樂滅道。卽無 滅道二諦明矣。

二國中間緣非正使。初流 來時。未斷結。則不以證究竟。且若 相收攝。二國中間屬於分段。初流來時屬變易。然卽要在分段變易。所以勝鬘但就段變易究竟不究竟之意

二種死 以下。第三正釋昔與是方便之意。釋曰。 昔日但因分段。而言四智究竟故。

盡一切煩惱以下。第四正釋究竟非之意

釋曰。非一切煩惱是究 故。而推㆐㆓尋此中文外文。只釋究竟非 二乘。昔與是方便。究竟唯在如來。但以自去。本義從二種死中以下。結第一奪。先 昔與。從非盡一切以下。結今日勝鬘

何以故以下。別會二乘果中。第四擧 二種煩惱。以釋第三段二死兼除不除之意中開爲二。

  • 第一直擧二種煩惱釋。
  • 二從煩惱有二種以下。出煩惱體相

云。何以如來能除二死。二乘未除耶。釋曰。 煩惱有二種。一四住地煩惱。二無明住地煩 惱。如來已盡二種煩惱故。二死兼除。二乘 唯盡四住地煩惱故但除分段生死

二出煩惱體相。又分爲四。

  • 第一正出二種 煩惱體相
  • 第二從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 以下。格量二種煩惱功用勝負
  • 第三從如取緣以下。明其潤業不同
  • 第四從世尊 如是有愛住地以下。明斷除之義

第一 正出體相。又自有二。

  • 第一釋四住地惑
  • 第二從世尊心不相應以下。釋無明住地

刹那心者。謂識心。相應者。謂受想行等。

心不相應者。根本竝無四心相應。無始者。無 於己

此四住地力以下。出體相之第二。*㆐㆓量功用。就中又分爲五。

  • 第一 四住地劣
  • 第二從世尊如是無明住地下。明無明住地勝
  • 第三從譬如惡魔以下。 比明勝。
  • 第四從恒沙等數以下。釋無明 住地勝
  • 第五從如是世尊以下。結勝。

一切 上煩惱者。恒沙上煩惱。從無明住地上生。 亦障衆生行之上故。謂之上煩惱。依種者。 別相煩惱依通相而有。謂之爲依。通相煩 惱能生別相。稱之爲種。依取五住地家起 煩惱。種取四住地根本取相

次擧無明住地 正明劣。從世尊以下。第二明無明住地勝前反覆爲二。

於有愛數四住地者。有愛 謂無色惑。又數色反數㆐㆓以下色愛欲愛及見 一處。足爲四住地

第三擧比明勝。卽有合可見。

恒沙等數以下。第四釋勝。

久住者。遠作根本也。此就生明勝。二 乘不菩提智能斷者。就斷明勝。菩提智 謂空解也。此未明斷。借斷明力。一云。金剛 心斷惑已盡。名爲。故云如來菩提智

如是以下。第五結勝可

又如取 以下。出煩惱體相中之第三。明其潤業 不同。又分爲四。

第一明四住地惑潤有漏 而生三有。緣者謂四住地惑。言此惑能 業取果。爲果之緣也。有漏業因者。通言 善惡諸業

第二從如是以下。明無明住地 惑潤無漏業變易生

第三從此三地下。明無明住地通潤一切業受生

此三地 者。此三界地。彼三種者。彼三乘人。意生者。 變易生。身生者。分段生也。及無漏業生者。卽 謂業生。一云。上言意生。直談變易果生。故 此言無漏業因而生。又上雖三地有色無色。故更重擧二生以顯之也。依 無明住地者。明無明住地通潤一切業。物 無明住地。但爲變易緣。不㆖㆑分段故云有緣非無緣

是故以下。第四結明住地潤無漏業變易生

世尊如是 以下。出煩惱體相中之第四。明斷除之義又分爲三。

  • 第一明二種住地業不同。可見。
  • 第二正明斷除。佛地所斷者。通言佛地一切 功德菩提智所斷者。偏擧斷結空解
  • 第三 釋。

疑。何以言唯佛地能斷。二乘不㆒㆑斷歟。 釋曰。二乘唯除四住地。亦無漏不盡。無漏 不盡者。謂未盡證無漏也。不得自在力者。 謂未盡證無漏。故不得自在力也。明旣未 證未自在。故不無明住地也。亦不 作證無漏不盡者卽是無明住地者。明無明住地故應證不㆖㆑證也。應證者。無 斷可證也。一云。無漏不盡者。應無之漏不 盡也應無之漏者。謂無明住地。故卽下云 無漏不盡者卽是無明住地

而生此中釋。作 標疑能斷。正釋以二乘不斷。蓋互通 釋也。從世尊阿羅漢辟支以下。別會乘果中之第五。歷㆐㆓結前四重。上來四段但承 上事卽釋。而不悉明其之相。故此更簡而 結也。卽分爲四。

  • 第一從初訖名向涅槃界上第一段奪四智及涅槃不滿
  • 第二從知一切苦以下。結上第二段明究竟唯在是二乘
  • 第三從世尊於此起煩惱下。結上第四擧二種煩惱以釋第三二死兼 除不㆖㆑除。
  • 第四從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下。結上第三段擧二種生死。以釋第二究竟 不究竟

本義云。從此下。結前第二唯如來竟。二乘不究竟。就中分爲四。

  • 第一結二乘 不究竟
  • 第二從若知一切苦以下。結如來
  • 第三從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以下。釋 二乘不究竟
  • 第四從世尊於此起煩惱以下。 如來究竟

若爾只結第一第二。不 第三第四而已。且已結更釋。釋結則無窮。此 少不宜。故不須也。

第一結上第一四智及 涅槃不滿。上直言不滿故。 今結七德不滿故奪也。

七德不滿者。

  • 一智慧不滿。
  • 二斷不 足。從以不知見故以下是。
  • 三解脫未滿。 從 以不斷故以下是。
  • 四淸淨未圓。從名有餘淸 以下是。
  • 五功德未滿。從名成以下是。
  • 六智境不周。從以成就有以下是。此前 六結奪四智
  • 七涅槃未極。從是名以下是。

此結涅槃果。而所㆐㆔以第六事牒前第三 四五事者。第二已牒第一。第三已牒第二而第四不第三。第五不第四。所以此 六中併牒也。

若知一切苦以下。結上第 。明究竟在㆒㆑二乘。就中卽分爲 二。

  • 第一先結究竟
  • 第二從世尊若無明住 以下。結二乘非究竟

上直言究竟唯在㆒㆑ 。故今結七德滿足。故云究竟以對二乘 七德不滿。分文爲八。

一以初四一切。明智境滿足以對上第六智境不周

二無常涅槃滿足。以對上第七涅槃不 滿。無常壞。調分段生死有身壞命也。無常 病。謂變易生死。雖身壞命。猶有念念遷 移義自病也。

三以無覆護。無依。明依歸德 滿足。此不上。上無蔭蓋無覆。傍無 力授無護。無依者。謂變易衆生。無依亦輕 無覆護也。

四擧法身等以釋涅槃滿足初擧法身。亦不上。次擧波若以對上第 一智慧不滿。次擧解脫以對上第三解脫不 滿。次擧淸淨以對上第四淸淨不滿。次擧 三點以結七德滿足

何以故下三德 標。法無優劣者。本義云。諸佛法身無也。波若解脫淸淨釋等亦同此。

而今釋。 是對小乘涅槃三過。昔日小乘有餘無餘二 種涅槃。通有三過。一不俱。二不滿。三不等。 三德優劣故不等。三德不共故不俱。三德未 究竟故不滿。所以名少分。今 日涅槃無此三 。皆是一等。故云常住涅槃界

是故涅槃一 味等味。謂明解脫味者。一味謂波若。等味謂 法身。言此涅槃通名三德也。

涅槃無翻家 義卽明。涅槃含衆義也。亦可。昔日涅槃不 卽三德常住。今日涅槃卽三德常住。故云是一味等味也。

前結二乘不滿。不歸依 法身。此結如來究竟。不斷與功德。蓋 互擧爲明也。

世尊以下。第二結二乘不 究竟。就中又分爲四。

  • 第一正明二乘未 無明住地。故不三味。所以不究竟也。
  • 二從何以故以下。釋不斷無明住地㆖㆑ 一味
  • 第三從是故無名住地以下。仍明明住地爲衆惑之本
  • 第四從如是過恒沙下。結無明住地爲衆惑之本

第一可見。

第二釋中卽有二。第一明斷不㆒㆑斷。第二 得不㆒㆑得。應斷者。謂別相無知。應得者。 謂諸行及別相知見。應證者。謂無知之*

是故以下。明無明住地爲衆惑之本。略 十二以明其相

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 者。明修道應斷者皆由無明住地生。此 一句總明。下十一句明㆐㆓障諸境上煩惱皆 無明住地而生。彼者。彼無明住地能生 心上煩惱。一云。彼者卽謂彼心。

如是過以下。第四結無明住地爲衆惑之本因無明住地者。恒沙本無。而因住地生。 故云皆因恒沙亦有生之義。卽住地助 發故云皆緣

世尊於此起煩惱以下。第 三結上第四擧二種煩惱第三二死兼除 ㆖㆑除。所㆐㆘以在第三處㆖㆑結者。上結二乘不 究竟。以無明住地結。故逐便遂結 也。

上第四擧二種煩惱二死兼除不㆒㆑中。本有四。第一出煩惱體相。第二明*格 量力用。第三明潤業不同。第四明斷除

但略不第三潤業不同。餘三皆結。

無始無明住地。結第一出煩惱體相

世尊若復過於以下。結上第二*格量力用

如是一切以下。結上第四斷除

於此起 煩惱刹那心刹那相應。擧四住地世尊心不 相應無始無明住地。擧無明住地

上第二 *格量力用本有二。一四住地劣。二無明住 地勝。今但結無明住地勝。卽而四住地劣自 去。上中卽有法說比喩。今結中亦有法說比 。可見。上直言無明住地力勝。故此明煩惱成壞皆以無明住地㆖㆑本而結也。

如是 一切以下。結上第四斷除。上直言佛地所斷 佛菩提智所斷故。此明如來因果旣滿故能 而結。

中卽有三。

  • 第一明因滿故能斷
  • 第二從法王法主*以下。明果滿故能斷
  • 第三從是故以下結。 皆可見。

一切煩惱根本通相煩惱。上煩惱謂支條別相煩惱。然 位爲論。所作已辨。梵行已立。本在金剛 以還。而今以佛果法身梵行智所作 已辨。蓋就通門明。

世尊不受後有下。第四結上第三擧二種生死以釋第二 究竟下究竟

上直言如來二死兼除。二乘但 其一。故今簡結如來旣伏四魔。是故言 二死皆除。二乘不四魔。是故但除

本義云。 從此以下。結收入一。就中卽有 二。

  • 第一先結如來二死兼除
  • 第二從世尊 阿羅漢以下。結二乘但除其一

第一先 如來二死兼除亦有二。

  • 第一正結來旣伏四魔。是故二死兼除
  • 第二從得不思 以下。擧萬德二死兼除

不受後有智 有二種者。將欲二死兼除不㆒㆑除。故先以 此不受後有智首。二種者。一如來不受後 有智。二二乘不受後有智。降伏四魔者。天魔 是惡緣。煩惱魔是惡因。陰魔死魔是惡果。明 如來旣伏此四魔故二死皆兼除。出一切世 間者。謂分段變易二世間。爲一切衆生之所 瞻仰者。明旣伏四魔㆐㆓出二世間。故爲切衆生仰慕。然則二死兼除明也。

得不思 以下。第二擧果上諸德以證二死兼除

明旣有是尊德。寧復未二死

世尊 阿羅漢以下。第二結二乘但除其一。就亦分爲二。

  • 第一明二乘但除分段因生死
  • 第二從世尊以下。亦明但因自謂已得第一果。是故但除其一

度生 死畏者。謂畏㆐㆓度分段生死也。次第得解脫樂 者。明次第三界惑也。無惑理自可故解脫樂也。作是念者。明此謂已離死怖畏㆖㆑生死苦也。此卽二種不受後 智中。亦一種智。結是故二乘但除其一

世尊以下。第二明亦因此謂已得第一

觀察時者。謂照四諦時。一云。照四諦 時。自能推理仰觀第一應得處

世尊先所得地以下。別會二乘果中之第六。結 一乘

本義云。此前料㆐㆓。非是一乘 ㆐㆓結三乘以爲一乘

中卽有四。

  • 第一明 二乘在因時。自知㆒㆑究竟
  • 第二從何以故 以下。釋自知
  • 第三從是故以下。正結入一
  • 第四從得一乘者以下。仍明一乘所得 果義。彼者。

二乘人。先者。謂得五方便。三 果。四向。不愚於法者。不常住之理。不由 於他者。不他敎

第二釋。何以自知。釋曰。 實爲論。理無三故也。

是故三乘卽是一 。正結入一

第四明果義。因一旣竟。宜 所得果相。故仍明之也。 就中有 二。

  • 第一直 所得菩提果
  • 第二擧菩提涅槃法身三德相卽義
㆐㆔以明此相卽者。物聞。便謂一乘只得菩提餘德。故須相卽也。

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明 究竟因而得也。法身是法。如來是行者。其 義似別。所以更擧相明卽也。隨果再擧亦再明也。法身是萬德之正體。一乘爲法身 之正因。所以偏擧法身。以明因究竟也。

世尊如來無有限際時住以下。章中第二擧 一體三寶以成因一。言所感之果。旣是一 體。則因一可證。 就中初開爲二。

  • 第一從是有限依。將欲今日一體最極。故先 別體非是究竟
  • 第二從若有衆生以下。 正明今日一體最極
第一先明別體亦開爲二。

第一從初訖作無盡歸依。先歎 別體中一佛寶。何則雖復別體不㆒㆑一體至 。但一佛寶卽是一種。理無下。所以先 別體中一佛寶是歸依之本也。

第二從住歸依以下。正明別體法僧二寶非

昔日別體旣是方便。今日別體正是實說。 實不實皆不今日一體最極。故云 究竟也。

第一先歎中卽有五。

  • 一明是常
  • 二明*大悲
  • 三勸大悲
  • 四勸住。
  • 五結。
皆可見。

後際謂衆生盡作。而衆 生無盡作㆒㆑。則如來常住明矣。就

第二正 法僧二寶非究竟四。

  • 第一先列。
  • 二從此二歸依以下。正明二依非究竟
  • 三從何以故以下。釋二依非究竟
  • 第四從 是故以下。結究竟
本義云。從初訖謂如 來應等正覺也。明今日一體爲歸依之本。而 今不須。梯橙三寶。卽所說經敎不大小皆爲法寶。學敎之人。亦不大小。皆爲。而今擧勝兼劣故。唯稱一乘三乘人 也。而昔日雖大乘。未一乘。以一乘 法寶。唯今此經也。說一乘道乃得法身法身上更無一乘法。然則法寶之極。 唯在法身。故云一乘究竟法寶也。

僧非究竟。可見。

第四結亦可見。從若有 衆生以下。第二正明今日一體至極。就五。

  • 一明今日一體法僧卽是歸㆐㆗
  • 二從何以故以下。釋何故依法僧㆐㆗如來
  • 第三從何以故下。亦釋何以是 一體
  • 第四引證。
  • 第五從如來下。明昔日不一乘之意

是二歸依者。謂 一體法僧二依爲是。非此二歸依者。別體二 依非比也。是歸依如來者。今日一體 法僧卽是如來故。

又解言。 因調伏發心歸㆐㆓ 依法僧者。謂依別體法僧是二歸依非者。 謂別體二依爲非。上已非別體法僧非。而此更擧者。欲非明㆒㆑是也。

此二歸依 者。謂今日一體二依。 是歸依如來者。亦明故。所㆐㆕以知此下明一體法僧者。上已 別體故也。

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者。 第一義謂三德四義。

本義云。此二句偏明體佛寶最勝。然*別體亦可。而一體何別最 勝。

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者。明 一體法僧及三德四義卽是究竟歸㆐㆗也。

本義云。從此二歸依以下。結一體三 歸依同是究竟

第二釋。何故依法僧卽歸㆐㆓ 如來

曰。三依卽是一體故。本義云。何故同 是究竟。卽一體故。

第三釋。何以是一體。以 一 乘而得故。是一體也。

第四誰其如是說。 證。

然別體三寶。則其名體各異故。 理自可別。但一體何以爲別。釋曰。常住法 身爲佛寶。此法身能爲物軌則。自爲法寶又此法身則能與理和合。亦爲僧寶

若辨 歸依。爲其習解斷惑。則別體可先。但不 旨歸。必一體爲要。今勝鬘唯欲旨歸㆖㆑ 本故。非昔梯橙唯欲今日一體也。

第五明 昔日不一乘之意

理旣如是。何故昔日 猶明三耶。故云。此是如來衆生機方便 而說。就實爲論。卽是一乘無二乘

本義云。從如來以下。明一體三寶中。遂結一乘

第一義者。經云。說一乘是說 一義 。說三乘是說世諦義也。